合伙基金清盘,后续不再有致合伙人信,而是致股东信了。之前写总结的名字有误,应该是巴菲特致合伙人信,后续才是股东信。
巴菲特:我研究债券的方法和研究股票差不多。有看不懂的,就跳过去。一个机会,我看不懂,就跳过去,就算别人很高明,能分析明白,而且能赚大钱,我也不在意。我最关心的是:我能从我能看懂的机会里赚钱,能把我能做对的判断做对。
果粒橙:4个字概括:不懂不做。1970年主要写如何投资债券,其实投资方法和股票是一样的,本质上还是对比收益率。
后续因为合伙基金解散,就没有致合伙人信了,只有致股东信了。
巴菲特:总之,增加的 Home&Auto 汽车保险业务,加上 Home-State 住宅保险业务,能否抵消国民保险公司再保险业务的下降,是值得商榷的。然而,我们在 1970 年和 1971 年获得的大量保费收入,在高利率时期将为投资业务带来了额外的资金,这将在未来几年持续受益。因此,尽管保费收入的前景不尽人意,我们保险业务的投资收益和整体前景还是相当好的。
果粒橙:自此开启保险浮存金杠杆投资时代。
巴菲特:1972 年伯克希尔的经营收益令人兴奋的达到了年初股东权益的 19.8%。
果粒橙:初始股东权益就是年初净资产,也就说巴菲特衡量自己公司收益是用收益÷年初净资产,而不是我们经常使用的平均净资产。
巴菲特:“我能等待机会投资世界上最好的企业,”他说,“因为你永远不必被迫挥棒。你站在本垒,不断有球投过来,47 元的通用,39 元的美国钢铁……,如果你不击球,也没有谁会叫喊着要你下台,除了失去些机会,没有任何惩罚。一整天,你就在那等待你最恰当最容易打的那一投,当防守队员都睡着时,你就上前挥棒。”
果粒橙:经典棒球案例,其实还是再说不懂不做,只有你确定的机会才出手,不是因为别人都出手了你就出手。
巴菲特:他给出了一些常识性的建议,比如价格低得离谱的时候才能购买股票。那么以何种标准来衡量价格高低呢?通常来说,对于一个持续经营的企业,它的资产净值,账面价值就是这个公司的价值。最重要的是,固守在能力圈内,你必须坚持自己知道的东西,不要过于自负。
巴菲特:“把你能理解的企业圈出来,然后从中剔除掉不符合这些标准的企业:价格低于价值,优秀的管理层,且受过困难时期考验的企业。”不投资高科技企业,也不投资跨行业多元化经营的企业。“我不了解这类企业”,巴菲特说,“买入一家公司的股票是因为你希望拥有这家公司,而不是因为你希望这只股票能上涨。
果粒橙:这是1974年福布斯采访时说的话,当时市场泡沫破灭,股市一片哀嚎,而巴菲特却站出来说,现在正是投资的好时候。
这时期巴菲特的观点仍然很鲜明,购买企业就是要便宜的离谱,何为便宜?就是用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标准,甚至还要把一些低质量资产打折。只有大幅度低于资产净值才是便宜的离谱。
选股标准:价格低于内在价值,优秀的管理层,并且经历过低估的考验。经历过低估很重要,这一条件直接排除了新股,以及上市时间不长的股票,一般上市超过5年以上才有可能经历完整行业周期,上市10年一般就肯定能经历行业周期。低估时仍然扛得住的企业才是好企业。
不投资高科技企业,不投资多元化企业。这一句其实和巴菲特自己做的不一致,伯克希尔不正是多元化经营企业吗?他这么说,主要是因为自己打造的伯克希尔自己很清楚,而别人的多元化自己很难看懂。科技股同理。
巴菲特:只要不为预期还没发生的事情支付高昂的溢价,他甚至也会购买一直受华尔街宠爱的股票。他提到了宝丽来公司(Polaroid 拍立得相机)。“某些价格上,你不需要为未来支付任何溢价,甚至对当前的状况都打了折扣。如果创始人兰德博士接下来使出了绝招,那么你将免费分享公司的成果。”
果粒橙:我理解这句话是尽可能不要为未来可能的增长付出更高的价格,比如预期未来十年会发生的事情,会带来多少增长,这些都是没有发生的,是未知数,如果你估值的时候给算进去了,就很可能付出了高价,一旦未来没有兑现你就会面临本金损失。
不支付溢价就是我要购买的是现在就便宜的企业,而不是未来便宜。现在代表已经发生的事,这是确定的,现在就便宜,未来哪怕没有兑现任何管理层的饼,也不会损失本金。一旦兑现,那么就会带来大量收益。我想,这就是巴菲特说的两天原则,永远不要损失本金。
巴菲特:然而,你并不能靠预测会出现什么灾难进行投资。即使你投资金币和艺术收藏,如果世界末日来临这些又有什么用呢?
巴菲特:“你看,我无法构建一个能够抵御灾难的投资组合。但如果你只关心企业盈利的话,你会发现,以现在的价格而论,恐慌啊,经济萧条啊,那些担忧丝毫都不会让我感到烦恼。”
果粒橙:没有任何投资是可以抵御灾难的,在灾难面前,人人平等,我们只能生活在当下,建立相对保守的投资组合,只关注企业盈利,其它的预测不了,控制不了,也就没有关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