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在市场强劲上涨时,控股公司的相对表现较弱是意料之中的,但是如果控股公司本身的业务也没起色,那就麻烦了。我一个朋友有句话说得好:“想要的东西没得到,就得到了经验。”
果粒橙:想要的东西没得到,就得到了经验,值得细品,这句话跟失败是成功之母是一个意思,从失败中积累经验,最终获得成功。股市亦然,如果没赚到钱,那么一定要赚到经验,要是不仅没赚到钱,也不总结经验教训,那才是白花钱。
巴菲特:在投资中,对证券和公司进行评估时,总是既有定性因素,又有定量因素。一个极端是纯粹的定性派,他们的主张是:“挑好公司买(前景好、行业状况好、管理层好),不用管价格。”另一个极端是纯粹的定量派,他们会说:“挑好价格买,不用管公司(和股票)。”证券投资领域是个好行当,两种方法都能赚钱。
巴菲特:其实,所有分析师都会或多或少同时用到这两种方法,没有只使用一种,不用另一种的。至于一个人到底算是定性派,还是定量派,就看他在分析过程中更强调哪种方法。
巴菲特:有意思的是,虽说我认为我自己基本上算是定量派的(我写这句话的时候正是课间休息,大家都出去了,教室里可能就我一个人),这些年来我真正抓住的大的投资机会都是特别偏向定性的,都是我“看准了的大概率机会”。这些机会是给我们赚大钱的。
巴菲特:这样的机会不常有,能真正看准的机会本来就少。至于通过定量分析发现的投资机会,用不着看得多准,数字应该一目了然,就像当头棒喝一样。所以说,真正能赚大钱的,是那些定性决策看得准的。不过,在我看来,通过定量分析,找到那些明显的投资机会,赚钱赚得更稳。
果粒橙:定性派的代表就是费雪,芒格吧,其实巴菲特一直很有自己的想法,并没有完全照搬老师的教条,真正赚大钱的机会基本都是靠自己通过定性分析出来的,只不过定量分析加强胜率和信心而已。
到今天,我们学习的都是定性和定量结合,先通过简单的定量分析找出明显机会,再通过定性分析看是真机会还是假机会,最后再通过深入的定量分析确认定性的正确性。其实很难说哪种更重要,我认为两者并重的,定性需要定量的数据支撑,定量需要定性的前置条件,否则就是瞎研究,浪费时间。
巴菲特:这些年来,通过统计数据就能找到的便宜货几乎绝迹了。或许是因为过去二十年里,没再出现 30 年代时的经济危机,没有人们对股票的厌恶,就没有遍地都是的便宜货,人们把股票筛选了一遍又一遍。
或许是因为杠杆收购被日益接受并随之广泛应用(日益接受和广泛应用,哪个在先,哪个在后,让行为学家研究吧)。能吸引杠杆收购的本来就是便宜的品种。或许是因为证券分析从业人员暴增,现在研究股票的分析师比前几年多多了。
果粒橙:正如昨天所分析的,无论是哪种原因,在我们今天市场都是更盛的,导致今天股市更加难以找到便宜货,再加上A股本身上是公司就不多,只有几千家,但是市场参与者却很多,导致股票价格几乎都与内在价值相符合,基本不可能有远低于净资产被错杀的股票了,隔壁港股市场倒是还有。所以再想通过在A股捡烟蒂基本没可能。
巴菲特:我总是提醒合伙人,在衡量我们投资业绩的时候,至少要看三年,才能看出来我们行不行。不出所料,大众不关注投资业绩则已,一关注就走极端。他们的预期时间越缩越短,衡量大资金的表现时,看一年、一个季度、一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产生了所谓的“即时分析”)。
短期业绩亮丽能获得巨大回报,不但业绩报酬高,而且下一轮募集资金时会备受追捧。由此形成了一种自我循环,参与短线的资金越来越多。这种现象产生的后果令人不安:在越来越快的投资节奏中,投资什么(具体的公司或股票)越来越不重要,有时候甚至完全不算回事。
巴菲特:我个人认为,由此产生的是大规模的投机。这不算什么新鲜事,但是这一次,越来越多的职业投资者(很多甚至是从前很温和的投资者)都认为自己必须要“上车”。借助各种仪式、名人和词汇,这场游戏被美化的冠冕堂皇。到目前为止,这么投资的人非常赚钱。或许这会成为将来市场的新常态,但是,我了解自己,我知道这么投资,我做不来。
果粒橙:看起来1967年市场非常亢奋,因此短线投机都赚到钱了,不断强化信心,巴菲特这样的“老顽固”已经被暂时抛弃了。但是任何抛弃基本逻辑的投机最终都会给参与者带来伤害,泡沫终将破灭,又有谁能认为自己一定能躲开下跌呢?
巴菲特:本·格雷厄姆是我的良师益友,他说过一句话:“投机不缺德、不犯法,也发不了家。”去年,有人天天吃投机的糖,吃成了大胖子,赚了很多钱。虽然我们还是吃燕麦,但是什么时候整体股市都患上消化不良,别以为我们能不疼不痒。
果粒橙:投机没什么不好,只是不赚钱而已,这也和唐朝说的类似,投机可以,但你要清楚自己在投机,如果觉得心痒痒的,可以那一小部分资金去参与,参与过,痛了,自然就领悟了。
巴菲特:在 10 月 9 日信中,我讲了为什么要降低我们的投资目标,其中有一个原因是我对控股公司的经营感到非常满意。我打交道的人是我特别喜欢的,我经营的生意是我特别感兴趣的(没我不感兴趣的生意),通过付出也能获得合理的整体投资回报率(比如 10-12%)。
要是为了多赚几个百分点,就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太傻了。再说了,本来已经认识了一流的人,和他们合作很愉快,回报率也相当好,就为了回报率再高一些,去惹一肚子气、一身的烦恼,甚至陷入更糟的境地,也不值。
果粒橙:前一个十年巴菲特虽然赚了很多钱,但是我想绝对没有下一个十年过的开心,舒适,因为捡烟蒂就必然和垃圾打交道,遇到一个就能难受好久。
其实投资亦是人生,本来就不缺钱,没必要为了钱伤害自己身体,这不值当,也提醒所有投资者,开心快乐最重要,只要能保障基本生活,剩下的追求都是可有可无的,首先是要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