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茅台镇的酿酒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四千多年前大禹(夏朝)的时候,赤水河畔的土著先民濮人。用果实酿酒,供奉在长有茅草的土台上祭祀,世代相传,俗称“枸酱”——此为低度果酒,比杜康造酒的传说早了上百年。
到了秦汉时期当时还属于夜郎国的茅台镇就有了用各种果实酿的枸酱酒,这一时期是酿酒的开始。
发展
而我们熟知的茅台酒是起源于唐宋有800多年的历史,真正成名是在清代,这时候茅台镇酿酒行业开始兴旺起来,有了“茅台春”、“茅台烧春”、“同沙茅台”等名酒。1784年(清乾隆49年)茅台“偈盛”酒号正式取名为茅台酒,清末至民国相继有“成义”、“荣和”、“恒心”烧坊出现,继承和发扬了源远流长的传统工艺,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生产能力。
后来到了咸丰年间,太平天国攻占茅台镇,所有房屋、酒坊都被砸得稀巴烂,茅台村酿酒业被迫中断了近 20 年。清同治一年(1862年)茅台酒坊在旧址上开始重建,这以后的发展的三家作坊:“成义烧房”、“荣和烧房”、“恒兴烧房”成为现代茅台的起源。茅台村各酒坊所酿的酒一律统称茅台酒,不同的是各家在“茅”字之前冠上老板的姓来加以区别,这三家以姓命名分别叫华茅、王茅和赖茅。
1915 年,美国为庆祝“巴拿马运河”建成通航,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期间,北洋军政府农商部把“成义、荣和”两家烧房所产白酒一概以 “茅台造酒公司”的名义送出参展,统称“茅台酒”。在本届博览会上,茅台酒被评为世界名酒,获得了金奖和奖章,从此蜚声中外,被称为世界三大名酒之一。
成义烧房(华茅)
1854年,贵州黄、白号武装起义的农民战争,延时10多年,战火遍及全省,茅台成为激烈争夺的战场,基本上被毁掉了,茅酒的生产也中断。
同治二年(1863年),盐商华联辉在茅台镇买下已荒废的酒坊旧址上创建了“成裕烧房”(后改为“成义烧房”)。
1951年秋,国家以人民币1.3万元从华联辉孙子华问渠手中购买了全部“成义烧房”,随即成立“贵州省专卖事业公司仁怀茅台酒厂”(后更名为国营仁怀茅台酒厂)。
荣和烧房(王茅)
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茅台镇巨富王振发在“天和号”修建了酒房,取名“天和号烧房”,所产酒成为“清廷御酒”,后因清咸丰年间镇压农民起义而遭破坏终止生产。
清光绪五年(1879年),王用宾(王振发的第五个儿子)的儿子王立夫被迫用“天和号”酒房与仁怀大地主石荣宵(后归宗更名为王荣)、习水人孙全太共同投资开设“荣太和”烧房。稍后,孙全太退出股份,“荣太和烧房”更名为“荣和烧房”。
1936年,石荣宵(王荣)的孙子王泽生仗势迫使王立夫的后人“自愿”退出,把烧房据为己有。
1949年,王泽生病逝,荣和烧房由他的儿子王丙(秉)乾继续经营。
1951年2月,王丙(秉)乾因通匪罪被枪决。1952年10月,仁怀县将没收的“荣和”烧房估价并入茅台酒厂。
与红军的渊源
荣和烧坊与中国红军以及中国国家领导人之间亦有着不解之缘,这也为日后茅台酒的腾飞埋下了种子。
1935年红军长征四渡赤水途径茅台镇,王茅烧坊用美酒慰劳红军,周恩来等高级将领豪饮王茅酒,为红军长征浩歌壮行;
1949年周恩来在北京饭店钦定王茅酒为开国大典第一宴专用白酒;
1950年毛泽东出访前苏联会见斯大林,带去的礼物中就有王茅烧坊酒。
更多故事可以看这篇文章红军与茅台的人间烟火
恒兴烧房(赖茅)
1929年,贵阳商人周秉衡在茅台村开办“衡昌烧房”。贵阳资本家赖永初个人独资收购他与周秉衡、贾文钦开设的“衡昌烧房”后,于1941年更名为“恒兴烧房”。
1952年7月,赖永初因盗取国家黄金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1953年茅台酒厂根据政府通知没收接管“恒兴烧房”。
建国后
1951年,仁怀县人民政府通过没收、接管、赎买等方式,将三大烧房国有化,成立了“贵州省专卖事业管理局仁怀茅台酒厂”。
这是一个固定资产共3万元,破旧房屋不到4000平方米,职工仅49人。酒灶5个、酒窖41个、甑子5口、石磨11盘、骡马35头,还有部分工具锅盆碗筷杂什物件。没有实验室,没有机械设备,没有电,没有自来水,甚至连厂房都是青瓦屋面大棚,年产75吨白酒的小作坊。没有人能想到当时的茅台居然在半个多世纪后变成了股王,市值王,可见领导人的重要性,品质的重要性,品牌的重要性。
1953年“贵州省专卖事业管理局仁怀茅台酒厂”更名为贵州省茅台酒厂。从此,贵州茅台酒及其系列产品获国际金奖十四次,在第一至第六次的白酒评比会上,均获第一名,被评为国家名酒。
茅台的错误
1955年,茅台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增产节约”,1斤茅台酒生产耗粮从5斤下降到了2.5斤。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生产出的茅台酒合格率降低至12.5%。
为解决质量上的问题,1957年,根据老酒师们口述记录的宝贵材料,《十四项操作要点》成为茅台酒厂成立以来的第一部生产管理制度。这项制度,在坚守传统工艺生产的同时,确立了茅台质量根基。
不过此时的茅台,对产酒机理缺乏系统科学的认识,还没有严谨规范的质量标准。但先有了标准很重要,这是扩大产量的基础,否则扩大了产量没有规范必然出问题。茅台是国酒,主要定位就是高端,顾客不是一般老百姓,已经不是“上帝”了,是“上级”,这种情况下,也倒逼茅台必须走高端路线,这也为后来市场化改革奠定了基础。
1949-1961年,由于计划经济以及质量下滑的影响,茅台酒厂在这个时期勉强维持着收支平衡。直到1962年酒厂第一次亏损(6.8万元),从此一直亏了16年。
1960年茅台产量提升到912吨,当年生产合格率仅为12%,不合格品近800吨,相当于只生产了112吨合格茅台酒。要知道当时我国还处于吃不饱饭的时候,这相当于是浪费了老百姓的口粮。当时实施的统购统销,百姓的粮食自己是不能决定怎么分配的,必须卖给国家,然后凭粮票供应粮食。一边是生产上浪费,一边是百姓忍受饥饿。最终,由于盲目扩大产量,完全不顾酿造规律,生产出来的茅台质量低劣,造成国内外消费者反响强烈。
迫于各方压力,1959年4月,轻工业部派了一个“贵州茅台酒总结工作组”进厂,进行全面整顿。整顿到1962年,茅台产量从1960年的912吨降回363吨,直到后来16年后的1978年才恢复到1000吨年产量。酒厂很多职工也相继调离酒厂,被安置到其他行业。
在这期间生产的低品质茅台酒显然是无法给上级喝的,于是在1965年被仁怀县商业部门以“红粮窖酒”的名义,以1.4元每斤的价格面向社会销售了。这些酒虽然没达到茅台的标准,但依然是远胜于其他白酒的好酒,备受贵州人追捧,也成为了当地政府机构,有权势企事业单位的职工福利。后来,一些不能满足茅台酒标准的酒,就专门用来做“红粮窖酒”,并在 1976 年改名为“贵州大曲”,留在了老一辈贵州人的味觉和记忆最深处。
这次的事件也让茅台从此以质量为根本,可以说这次犯错反而是为以后的高端奠定了规范基础。
水源保护
1972年周恩来在全国计划工作会议上指示,为确保茅台酒生产用水质量,赤水河上游不得再建厂矿,特别是化工厂,这保护了茅台镇及其下游的微生物菌群能持续生存。这确保了茅台酒直到今天还可以享受到赤水河优质水源,今天的我们依旧享受这个福利。
“国酒”标签
1975年,国务院副总理王震在全国食品工作会议上指出茅台酒是国酒,从此茅台的国酒身份被官方正式认定,一直到2019年6月30日。(茅台酒厂从2001年开始9次向国家商标局申请“国酒茅台”商标,均被国家商标局驳回)。
恢复
1978年,茅台酒厂产量突破千吨大关,达1068吨,销量620吨,实现利润6.5万元,上缴税金302万元,一举甩掉了连续16年亏损的帽子。
这一时期的茅台酒一直是统购统销,亏损完全是酒厂自身的原因,只要自身问题解决了自然就能摆脱亏损。
市场化转型
1980年后,国家号召“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茅台有了一定的自主销售权,茅台在市场化改革种开始摸索出自己的道路,以至于后来全面放开管控后茅台能够及时跟上,得益于早先的探索积累了经验。
产地限制来源
1985年,茅台异地实验鉴定会,时为茅台酒厂总工程师季克良先生在内的25位专家对试验制酒进行评定,最终鉴定委员给出了试制酒“色清,微黄透明,酱香突出,幽雅,酒体较醇厚,细腻,入口酱香明显,后卫较长,略带苦涩,空杯留香雅致较持久,基本具有茅台酒风格”的评语,做出了“鉴定酒质量接近市售茅台酒水平”。“基本”和“接近”宣告了进行了11年的茅台异地实验以失败告终。从此便有了“离开茅台镇产不出茅台酒”这种说法的根据。
一次危机
1988年,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宏观调控,治理整顿”的方针。1989年,国家在治理整顿中,严禁社会集团购买“国产十三大名酒”。茅台酒正是十三大名酒之一。这一规定,无疑给茅台酒销售造成重击。
对于茅台来说,过去都是统购统销,酒厂完全不需要考虑销售渠道的问题,这次改革后破事茅台自己去寻找销售渠道,从来没有销售压力的茅台酒厂,骤然感觉自己被架在大火上烤。
茅台酒销量开始急剧下降,成品库房一度爆满,迫使包装车间停产。由于贷款政策严格,酒厂没有资金购买原辅料。茅台酒的粮食投料需求量是1700吨,但在1989年4月份时需求量仅为400吨。先是制曲小麦缺货,后逢锅炉用煤告急,全厂所欠外债达3000多万元,茅台酒生产面临严重威胁。
时任茅台酒厂厂长的邹开良带领一支队伍去找客户,到广州前十天,一单都没有签出去,让团队的压力倍增。终于在10天后,一个香港老板订购了2吨茅台酒。大大小小的订单随之而来,茅台酒厂成功与第一批经销商签订合同、建立合作关系。茅台酒厂及时做出灵活转变,陆续在全国建立了21个茅台酒代销点,改登门求货为送货上门,很快扭转销售局面。
这21个代销点就是后来说的经销商,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年里与茅台患难与共,度过了很多艰难的时刻,成为茅台营收增长的法宝。
1989年,茅台率先从全国白酒中走出困境,完成销售计划的100.15%,销售额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了10.63%。可见,茅台的优秀其实是企业文化的优秀,一代一代的领导人前赴后继建立了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让茅台能够总是第一个脱颖而出,到2013年的白酒行业危机同样如此。站在今天,白酒行业再次进入疲软期,是否还会一样呢?我认为,大概率是会的,因为茅台的企业文化并没有变,质量为先的理念没有变,这是根本性因素。
二次危机
1996年秦池获得样式标王,但是后期的产能跟不上,靠收购四川的白酒勾兑被曝光后,使得消费者对于整个白酒行业都产生了怀疑。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得商务活动渐趋减少,白酒市场萎靡不振,导致不少白酒企业濒临破产。
1998年的山西朔州毒酒案造成27人死亡,千人中毒的重大毒酒事件使得整个白酒行业雪上加霜。
为了应对危机,1998年7月,茅台从公司内部89名报名者中,最终选定17名佼佼者,组成茅台酒厂历史上第一批专业营销队伍。这支队伍在茅台内部被戏称为“敢死队”。营销队伍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营销理念,主要分三个方面:
渠道方面,由袁仁国带队,在全国地级市所有经济强县及机场、火车站、航运码头建立特约经销、国酒专柜、直销点;在省会城市、三星级以上宾馆、部队驻地、大厂矿、当地最火爆的餐馆、最有影响的商场建立直销点。截止2001年3月,已有32家总经销、76家特约经销、130多个国酒专柜和直销点。为茅台酒今后销售渠道的建设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品牌方面,利用媒体、出版物、促销活动等手段,向国人(世界)讲述茅台与名人的陈年往事,成功地将茅台酒与国家、世界名人捆绑销售,让这种无法靠金钱买来的有最高影响力的名人免费为茅台代言。同时不断强化国酒茅台的概念,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茅台是全国最好的酒的心智。
广告方面,公司在中央电视台一套、二套、三套、六套等节目,以及香港凤凰卫视台和全国13个卫视台播出企业形象、产品形象广告片;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举办《国酒对你说》有奖征文活动;中国历史博物馆主办的《国酒茅台与共和国的世纪情》大型文献图片展等。在山东泰山玉皇顶、北京、广州、贵阳、济南等地机场、火车站、闹市区、高速公路等设置了茅台酒企业形象广告。
在最后五个月的时间里,茅台顺利完成了全年销售计划的70%。根据1999年茅台董事会工作报告,茅台全年销售总收入6.74亿元,比1997年增长了13.42%。
在短短的5个月时间里面组织队伍,建立新打法,快速出击并取得了巨大的效果,可见管理团队和执行团队的能力之强。
与之对应的就是现在的洋河,面对省内竞争,后知后觉。全国化止步不前,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居然还选择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打法。包括最新推出的真年份战略,也只是在单一渠道销售,过去了两个月公众还是买不到。
给人的感觉就是做任何事都要慢几拍,执行不到位的感觉。看茅台的打法能明显感觉到效率,茅台和洋河的这种反差,有点像一只敏捷的猫面对一条自以为迅捷的蛇。
市场化以来
1996年7月,经贵州省政府批复同意,原贵州省茅台酒厂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并更名为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初步形成了跨行业、跨地区多元化经营的新格局。
2000年5月18日,中国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更名为中国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国有股权由贵州省财政厅持有。集团公司先后被评为国家特大型企业,全国白酒行业国家一级企业、全国优秀企业(金马奖)、全国企业管理杰出贡献奖等,是全国知名度最高的企业之一。包括 1个全资子公司--贵州茅台习酒有限责任公司、2个控股公司(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贵州茅台啤酒有限责任公司),1个参股公司(贵州茅台酒厂技术开发公司)。
2000年7月,茅台王子酒通过省级鉴定,同年被评定为国家级新产品。
2001年,茅台酒传统工艺列入国家级首批物质文化遗产。同年7月31日,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贵州茅台”股票成功发行。
2003年,茅台酒生产首次达到1万吨。同年2月14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茅台酒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2006年,国务院又批准将茅台酒传统酿造工艺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茅台酒传统酿造技艺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证书。
2013年3月28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调整“茅台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名称和保护范围。
新的危机
2012年深秋,震惊全国的塑化剂事件爆发。12月4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接着,中央军委在2012年12月21日下发《中央军委加强自身作风建设十项规定》。这两份文件下发之后,白酒的军政消费极速冷却,高端白酒一时之间面临无人问津的窘境。凛冬将至。
为了应对危机,茅台主动出击,放宽了经销商进入的门槛,且给了经销商更多的实惠,与经销商深度绑定。2013年7月,茅台开始放宽线下经销商的准入门槛,启动了第一轮扩大招商。如果酒商以999元/瓶的团购价购买30吨飞天茅台酒,一次性打款超过6000万元,且在一年内售完30吨飞天茅台酒,就能在次年成为茅台经销商,可以按819元/瓶的出厂价进货。2014年6月,茅台指出无论新旧经销商,只要在一年内完成800万元的进货,就可拿到飞天茅台酒的代理权。
可以发现,茅台在这次危机中其实并没有打太多牌,没有选择降出厂价来吸引经销商,没有自降身价,无非就是放宽了经销商准入门槛。虽然牌打的少,但效果并不差,这次危机中,利润没有下滑,而是平稳过渡。要知道,大多数白酒企业都有利润下滑,其中,老窖等利润下滑超过一半。这就是强大的品牌品质占领心智的表现。
2014年12月24日,茅台酱香营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意味着茅台系列酒独立运作,不再是茅台的附属品了。将系列酒的定位从培养酱香酒消费者群体升级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上市以来首次在年报中提出,也意味着公司茅台酒加系列酒的双驱动战略正式启动。
在当年的茅台经销商年会中,茅台制定了133战略,即茅台公司要打造1个世界级的超级品牌—茅台,3个战略品牌—华茅、王茅、赖茅,3个重点品牌—汉酱、仁酒、王子,若干个区域品牌。
此时,未上市的华茅、王茅、赖茅就被定义为战略品牌。(其实,133战略中的33也在不断的变换,比如,2017年,133战略改成:1个世界级品牌:茅台, 3个全国性战略品牌:赖茅,茅台王子,茅台迎宾,3个区域性品牌:汉酱,仁酒,贵州大曲)。
从这里分析,可以看出当年的茅台其实也是认为未来主要是中端酒的天下,所以才启用系列酒战略。哪知道未来是绝对高端的天下,系列酒成了那个配额搭售的累赘。即使是行业内的专家,依然看不准,作为普通人的我们看不准未来是很正常的事情。
我们投资,千万不能寄希望于对未来准确的判断上。要考虑到即使判断错了的情况,只有判断错了也不亏的情况下,才能说是一个好的机会。
2016年3月8日,袁仁国在两会期间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当时茅台酒公务消费已降至1%,茅台目标消费群体已瞄准为庞大的中产阶级,持续推动消费转型。
2017年,茅台集团开始推进品牌“双十”战略,要求每家子公司保留的品牌数不超过10个,每个品牌的条码数不超过10个。
2018年10月又提出了“双五”规划,要求子公司品牌数缩减至5个左右,产品总数控制在50个以内。
自实施“双十”、“双五”品牌规划以来,茅台集团共减少了超过170个品牌和2300多种产品。
减少杂乱的品牌有助于帮助消费者快速选购自己需要的产品,也有利于企业聚焦战略。而洋河直到渠道危机爆发后才开始理顺产品线,相比而言,茅台是主动调整,而洋河是问题出现了被动调整,管理层能力一对比,孰高孰低,显而易见。造成这一现象是还是企业文化。
2019年6月,“国酒茅台”商标正式停用,改叫“贵州茅台”,虽然商标停用,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品牌和心智建设,茅台已经在中国人的心中深深烙印下了国酒的角色,与共和国和历史名人的故事会继续讲述,商标是不是叫国酒茅台已经不重要了。
2022年5月19日上线「i茅台」电商平台,茅台营销从传统渠道,开始转向直销,增加企业利润。
后记
本文完全是建立在众多参考文章之上的摘录,只有1%是自己的理解,作为资料本以供后续方便查阅。
比较完整的记录了茅台从发源到现代的历程,包含了其中的主要大事件,整理完,对茅台的历史由来有了一个基本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