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关于真年份和问题的观点主要基于文章洋河,你还值得持有吗?(四)提炼总结,并加入个人的理解,便于后续翻阅。
洋河真年份战略能成功吗
高端想要卖出去,要满足消费者的社会认同,是建立在品牌的软实力基础上。光品质好是不够的,品质是建立品牌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目前没有任何一家酒企能做到高中低通吃,不是不想,而不是做不到。消费者需要的是心目中高端有一个代表,中端有一个代表,低端有一个代表,方便购买时迅速做出选择。
回到现实想一想,好像也是这样的,无论是什么行业,一般消费者认同的高端基本就只认你高端,消费者认同你低端,就只会买你低端。
如果一家企业高中低都有的话,消费无法对其进行归类,选择的时候既无法满足高端消费者满足其社会认同感的心理,而低端消费者会因为你的高端担心性价比,几乎所有消费者心理在选择价位档位的时候都无法第一时间想到你,不够具有代表性。
这样看,真年份实际上无法成功,除非用损害企业利益的方式将真年份本来值 1000 的东西卖 600,错位竞争,但这样成功的不是高端,而是次高端,中端。
真年份并非洋河首创
第一个是枝江大曲,由洋河出去的朱伟操刀,2020 年开始改革,由 2020 年的亏损,到 2023 年 3 亿营收,有一定作用,但是很有限,远远达不到颠覆的效果。
第二个品牌是潭酒,2014年提出真年份,制定了真年份标准:酿造年份和灌装年份双标注,年份界定全透明,并采用 100%同年份原酒勾调。2019 年 9 月,潭酒还成为第一家获中酒协真年份认证的酒企。但是效果呢?
2021 年,潭酒趁着酱香热的浪潮,加速全国化进程,覆盖城市从 79 座增加到 215 座,全年销售额 17 亿,同比上一年增长 740%;2022 年,潭酒给自己定的目标是销售额 42 亿,实际只完成 25 亿。到 2023 年,据说销售额已经掉到了 10 亿(准确的数据查不到)。
可见效果同样不好,至少能够说明真年份并不是市场的杀手锏,只是一种打法,战略,还要营销的配合,企业从上到下的齐心协力。不过洋河的品牌力比这两个不在一个级别,效果应该能更好,只是要想依靠这个变成高端品牌基本不可能。
洋河的问题
近几年洋河的问题越发明显了,主要就集中在管理层上。
战略混乱
基本盘是海之蓝,营收,销量吨数都是最多的,尤其是销量。130 左右单瓶价格卖到 130 亿营收,按照一瓶 500ml,一吨 2124 瓶计算,销售了 4.7 万吨。大约 30%的销量来自海之蓝这一单品。
梦 6+承接消费升级需求。2019 年刘化霜主导了梦 6 的升级,战略定位为打造梦 6+作为次高端大单品。这一定位是非常合适的,次高端非常符合洋河的品牌定位,随即带来了一波高增长,21 年年报非常亮眼。
如果一直按照这个定位发展,到 2024 年应该成功打造出一个次高端大单品了,但事与愿违,随着刘化霜的出走,这一战略似乎搁浅了。到今天,梦 6+仍然不到百亿营收,销量更是远小于海之蓝,按照 570 的单瓶价,销量仅仅 6000 多吨,这还是梦 6 和梦 6+一起的结果。显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其根本原因我认为要归咎于刘化霜的离职。
2024 年 4 月封藏大典张联东推出了真年份战略,结果如前文分析。到现在过了 3 个月,市场上没有大面积铺货,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如果说是酒珍贵,不想让普通人买到,那么为何要拿出这个战略呢?。
在我看来,以洋河现在的品牌拉力,大力发展梦 6+是很正确的方向,洋河本就是次高端品牌形象,将梦 6+打造出来后再向高端徐徐图之才算稳扎稳打。现在真年份战略直接将海之蓝,梦 6+,手工班真年份全都作为重点,正如前文分析,目前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做到,也不符合消费者心智。
从这里也能看出来现任董事长要么是能力不足,要么是心不在此。当然,这代表的是大股东的意志。
董事长的任务可能并非营收
既然现任能力不足,为何又能连任呢?我猜答案就是任务!
从一开始空降过来就是带着任务来的,这个任务并不是经营,而是夺回控制权,这也是去年传的沸沸扬扬的国有资产流失事件。
这样才说得通,为何经营数据越来越差,内斗严重,人才流失,却还能连任。因为大股东并不在乎经营上赚不赚钱,只要能保住现有的成绩就够了,拿回控制权后再考虑经营上的事。
结合这几年的数据,是符合这一猜想的。当年厂子经营不善,用大量股权作为激励,没想到还真干成了,但造富之后大股东却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三分天下的股权没有人可以一家独大,这显然不符合大股东的要求。想要控制公司,就得从蓝色同盟手中拿回控制权,但平常经营的好也没什么理由,正好 2019 年渠道危机给了大股东机会空降领导,那么派过来的人必然是有任务的。所以现任的连任并不是因为经营的好,而是任务完成的好。
如果猜测属实,那么接下来要我们面对的还是不断的调整,等股权问题尘埃落定,内部人事变动稳定了,可能会重新派领导过来,或者安排几个真正做经营的人才过来整顿经营。
但我最担心的问题是等到洋河开始将重心全面转到经营,市场还会等它吗?市场占有率在这期间被夺走了还能拿回来吗?作为主要销售量依靠中低端的酒企来说,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恐怕都是否定的。只能依靠血厚来硬扛过去,但就算扛不起肯定也要受些伤。
接下来需要重点关注洋河的市场占有率情况,尤其是省内。
人才流失
从 21 年新董事长上任后,人事变动就很频繁,尤其是刘化霜的离职,倒不是离了他不行,而是在明显应该用人之际让能人离职显然不是为了经营考虑。
并且离职后并没有享受生活,而是创办了白酒咨询公司《不染楼》,看名字就知道其大致含义。明显有继续为洋河出力的意愿,这才是我最担忧的,离职并不是因为要享受生活,那就只能是内部容不下。
洋河好的一面
说了这么多的不好,难道洋河已经一无是处了吗?也不是,只是担忧其在竞争激烈的时候掉队,担忧的是未来能不能比以前更好。
如果从现在开始守住现有资源不再增长,现在的价格也足够便宜了。
皮糙肉厚
2002 年的洋河就像一艘小船,一点风浪就可能翻船。2024 年的洋河就像一艘巨轮,可以经历的起风浪。
现在的洋河有足够的现金储备,有渠道,有资源,即使内部动荡几年也有足够的时间扛过去。也就是常说的经营韧性强。
品质好
从经营上来说,这是洋河最大的优势。十年前扩产完成,窖池慢慢成熟,老酒越来越多,品质越来越高。好品质必然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青睐,这也是高端品牌打造的根基。
价格便宜
当下洋河 12 倍 PE,股权收益率,超过 8%,而当下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不到 3%,明显高于无风险利率。
市场担心行业下行期和内部股权问题洋河会一蹶不振,因此给出这个便宜的价格。但行业不可能永远下行期,内部问题不可能永远无法解决,一旦这个问题解决了,手里又有品质这手好牌,想要完全掉队恐怕是很难的。
白酒行业的竞争壁垒从来都不是管理层,而是品质。
后记
说了这么多,究竟应该如何选择呢?是持有洋河还是不持有洋河的好呢?那就要想想,当初持有的理由是什么?
无非就是三三制股权,企业文化年轻化活力强,老窖是时间的朋友,产能大老酒多,受益于消费升级的逻辑。
那现在哪些变了,哪些没变呢?
首先,三三制股权名存实亡,不仅不是优势,反而成了最大的问题所在。
其次,企业的年轻文化随着这几年的斗争也基本消亡殆尽了,股权激励的失败也让团队没了激情。
后面几个其实都没有变,消费升级在当下宏观受限的情况下暂时被压制,但长期逻辑是不变的。
大股东想要搞起来经营其实只需要一波人员大换血加足够的股权激励即可。所以我还是认为,人的问题不是名优白酒企业的核心。企业本身经过长时间建立的品质,窖池,老酒才是核心。
所以,只要价格便宜,我还是会坚定持有。